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4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718篇
海洋学   293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5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基于线结构光的3维目标测量与多分辨率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泉  王植  李宇光 《测绘学报》2006,35(4):371-37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高精度的3维模型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介绍一个利用线结构光扫描获取目标3维信息的测量系统.详细介绍整个系统的硬件组成和目标表面3维轮廓的获取过程。还提出一种适用于线结构光测量系统的标定方法。为了根据需要调整3维模型的分辨率和数据量,使用改进的边折叠三角网简化算法实现多分辨率3维建模。实验中对3维目标进行测量并给出可视化结果。  相似文献   
992.
在分析了盐岩特性和盐腔作为地下能源储备库等应用可行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利用声纳探测技术进行盐腔测量的原理及测腔数据的组织方式。利用HalfEdge数据结构和边界表示模型,对声纳测腔数据进行了盐腔三维表面拓扑重建技术的研究。并对构建的表面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查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修复,得到了正确、有效的盐腔三维表面模型,为盐腔的稳定性分析、蠕变特性分析等数值模拟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该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可以为盐腔的建造,尤其是安全合理地利用盐腔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3.
基于空间特性的立交桥自动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复杂立交桥的空间特性,提出了集成激光雷达数据和遥感影像实施立交桥的快速自动检测的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突破了利用传统遥感影像难以实现立交桥自动检测难题。实际数据验证了整个流程和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提出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基函数理论的单色相机多通道光谱重构系统。该系统对数码响应值进行了线性校正,提高了光谱重构精度。实验重构光谱的最小均方根误差可以达到0.006 87,色差最小可达到0.02,平均色差只有2.25。  相似文献   
995.
开展青川县灾后重建3维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旨在展示浙江省援建青川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提供科学的、现势性强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为青川的灾后规划、重建提供辅助决策,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保障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系统的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并对系统的实现方法、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96.
长链烷基二醇类化合物(Long-chain alkyl diols)是指在碳链的1号位置和链中位置连接有羟基基团的类脂化合物,普遍存在于海洋、河流和湖泊环境中。由于这类化合物分布广泛、性质稳定不易降解、且检测手段较为简单,因此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在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关于其生物来源尚未有定论,但是研究发现1,13-diols和1,15-diols可能主要来自真眼点藻,而14-diols主要来自硅藻Proboscia。目前根据长链烷基二醇建立的指标包括:硅藻生产力、上升流强度、盐度、温度、河流输入和表层海水营养盐浓度等,对古环境气候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总结了目前长链烷基二醇指标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有助于未来我国边缘海长链烷基二醇来源以及二醇指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曲华祥  黄宝琦 《地学前缘》2019,26(3):236-242
海洋沉积物中的某些主微量元素与沉积物源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比值变化受到源区化学风化强度的影响,因此这些元素的比值变化可以反映出海洋沉积物源区古气候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陆坡MD12-3432站位深海氧同位素6期和5期(MIS6/5) 沉积物的主微量元素,发现其表现出良好的气候控制变化特征,K/Ti、Mg/Ti、Al/Ti、Fe/Ti、Co/Ti、Zn/Ti和V/Ti等比值在MIS 5期时较高,而在MIS6期时较低。南海北部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中国华南地区,沉积物中元素比值的变化表明间冰期时(MIS5)华南地区陆壳化学风化增强,说明该时期华南陆地气候环境温暖湿润,这可能是间冰期时东亚夏季风加强的结果;而冰期时南海北部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减弱,则与此时东亚冬季风较强,华南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相关。同时,与表层海水生产力相关的Ba/Ti比值在间冰期较高而冰期较低,反映出南海北部在间冰期时表层生产力较高而冰期时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增强带来更多降雨,陆地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大量营养成分随河流进入南海,导致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生产力增加。  相似文献   
998.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叠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历史耕地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开发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正在影响自然环境的许多方面,中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广泛而强烈,对认识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具有代表性。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基于考古和历史文献记录的中国历史耕地变化定量重建和耕地开发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结论包括: (1)中国在历史耕地变化重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数据源包括田亩、税赋、人口等与耕地数量相关的数值记录,考古遗址点、聚落、路网、行政建制等与农业活动相关的信息,有关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描述性记录等三大类。 (2)对全国尺度的耕地面积推断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过去1000年以来已重建了省(路)域的垦殖率,过去300年基于历史记录重建的东北、华北等区域垦殖率的分辨率已到县,在重建基础上利用分配模型获得的过去300年格网化垦殖率的分辨率可达10 km×10 km甚至1 km×1 km。相比于当前广泛使用的国际数据集,这些区域定量重建结果更为准确。(3)历史时期中国耕地的3次大规模扩张分别主要出现在西汉、两宋和清中叶,与此相对应,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从北方地区扩展到南方地区,从平原低地扩展到低山丘陵、深山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变化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和可辨识的区域气候变化。未来中国的历史耕地变化重建及其对环境影响研究,应与国际过去土地利用/覆盖研究衔接,研究重点为延长历史耕地重建时限、提高重建单元的空间分辨率和改进耕地格网化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U-Pb monazite and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calculated metamorphic phase diagrams from drill holes in the northern Gawler Craton, southern Australia, reveal the presence of ca. 1.45 Ga magmatism and metamorphism. Magmatism and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of this age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recognised in the Gawler Craton. The magmatic rocks have steep LREE-enriched patterns and high Ga/Al values, suggesting they are A-type granites. Calculated metamorphic forward models suggest that this event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apparent thermal gradients and reached pressures of 3.2 -5.4 kbar and temperatures of 775-815℃. The high apparent thermal gradients may reflect pluton-enhanced metamorphism,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ce of A-type granites. The recognition of ca. 1.45 Ga tectonism in the northern Gawler Craton is added to a compilation of ca. 1.50 -1.40 Ga magmatism, shear zone reactivation, rift basin development and isotope resetting throughout the South and North Australian Cratons that shows that this event was widespread in eastern Proterozoic Australia. This event is stylistically similar to ca. 1.45 Ga A-type magmatism and high thermal gradient metamorphism in Laurentia in this interval and provides further support for a connection between Australia and Laurentia during the Mesoproterozoic.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1.50-1.40 Ga event is unclear but may record rifting within the Nuna(or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or a period of 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 within a long-lived convergent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